本世纪初,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金力教授提取了12000个亚洲人162个民族的基因进行研究,其中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64例父系Y染色体检测数据表明倍加网配资,其南亚基因F2:26/64=40.6%,比例之高出乎人们意料。
F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单倍群,当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、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人后裔,达罗毗荼人是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族群之一,可谓是当地的“原住民”。
那么这些人为何会定居在四川?这和唐朝时期的数场战争有密切关系,而这两场战争因为史料记载语焉不详,只有一些零星的史料让我们管中窥豹。
一、阿拉伯帝国入侵印度
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后,四处征战扩张领土,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。
阿拉伯帝国自然不会忘记中亚及印度这个肥沃的地方,多次骚扰印度次大陆边境。发生过一些小冲突,有没有发生大冲突呢?马克思曾经说过:印度人没有历史,印度人几乎怎么精确记载历史,他们历史就是一本糊涂账。所以对于阿拉伯人如何和自己祖先打仗,自己也搞不清楚。
展开剩余75%从既有的阿拉伯零星史料中,我们大致可以知道,阿拉伯人抵达印度河附近之后,频繁骚扰南亚次大陆,并且建立了几个扩张地点。
不过由于阿拉伯帝国内部发生了内陆,所以暂时也没有大多精力管印度。等阿拉伯人解决了内乱,腾出手大肆进攻印度。712年,穆罕默德·比因·卡西姆统率阿拉伯军队攻占达里巴尔,然后占领信德地区。
后来,阿拉伯人大举入侵倍加网配资,建立了统治大部分印度次大陆的德里苏丹国。
有资料表明,阿拉伯人从印度抓获了大量达罗毗荼人俘虏,一些达罗毗荼人加入阿拉伯军团,四处征战。
二、吐蕃和阿拉伯帝国争霸西域
751年7月-8月在西域,阿拉伯帝国和唐朝也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怛罗斯之战。
这次战役从军事角度看意义不大,因为这样的边境冲突,在那个时代是家常便饭,而且在这次战役中唐朝投入军队不足2万人,远远少于阿拉伯帝国,加上自己盟友葛逻禄的叛变,所以失利也在所难免了。这次战役的最大意义在于文化上,因为被俘唐朝士兵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伯帝国,后来传播到欧洲,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战后,唐朝继续在西域扩大自己势力。本来,唐朝随时有机会进行报仇。但是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,使唐朝手忙脚乱,吐蕃乘机占领陇右、河西甚至天山南北大批地区。
这样,唐朝和西域联络中断,虽然西域很多地方依旧在唐军手中达到半个多世纪,但是和中原联络中断了,史称“西域隔绝”。而吐蕃和阿拉伯帝国在西域接壤了。
唐朝名诗:“一自萧关起战尘,河湟隔断异乡春。汉儿尽作胡儿语,却向城头骂汉人”,就是描述那个时候的情景。
吐蕃和阿拉伯帝国接壤之后,双方有没有发生战争呢?
从中国史料看,直接的证据不多,所以中国史学家对此存在争议,但是合理推断,双方也是不时发生冲突的。
公元786,唐润州节度使韩晃到长安上奏皇上说:“吐蕃盗有河湟,为日已久、大历以前,中国多难,所以肆其侵轶。臣闻其近岁以来,兵从寝弱,西迫大食之强,北病回纥之众,东有南诏之防,计其分镇之外,战兵在河、陇者,五六万而已”。
《资治通鉴》卷233记载李泌的话:“大食在西域为最强,自葱岭尽西海,地几半天下,与天竺皆慕中国,代与吐蕃为仇,臣故知其可招也”可见唐朝试图联络阿拉伯帝国对抗吐蕃,但是没有实现。
据上述史料推断,阿拉伯和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。
另外根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公元9世纪初期唐朝和吐蕃的战争中,唐朝大获全胜,抓获一些俘虏,发现不少俘虏是阿拉伯人,并确证为阿拉伯人被吐蕃人先前所俘虏的。
但是阿拉伯的史料,记载就相对明确了——公元9世纪初,吐蕃和阿拉伯帝国发生三次大战,并且三战三捷,俘虏了一些阿拉伯士兵,以及在阿拉伯军队中服役的达罗毗荼人。
由于阿拉伯帝国太过强大,吐蕃把大部分兵力用于防范阿拉伯帝国,最后一次战争虽然吐蕃胜利了,但是属于惨胜,17万精锐部队丧失殆尽,这也是后来吐蕃王朝崩溃的原因之一。
吐蕃王朝如何处置把抓到达罗毗荼人俘虏呢?主要就是安置在自己的东南边境地区用于防范唐朝,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西南部。这些人世世代代生活下来倍加网配资,并带来了达罗毗荼人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